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设计 - 石鼓文 pdf电子版图书
石鼓文 简介
《石鼓文》也称《猎碣》《岐阳石鼓》《陈仓十碣》《雍邑刻石》,是我国*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即籀文。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每个高约一百厘米,径约六十厘米。其书传为史籀手笔。《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唐代张怀、窦皋、韩愈等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以为周宣王时物,宋代董迪、程大昌等以为周成王时物,金代马定国以为西魏大统十一年(545)刻,清代俞正燮以为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刻。以为秦物者,始自宋代郑樵,清代震钧以为秦文公时物。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年(前374)刻。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属陕西凤翔),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1108),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一说为宋代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年间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元代皇庆年间移置国子监,明清两代石鼓一直安放在此。民国二十二年(1933)随第四次古物南迁,运至重庆。抗日战争爆发后运至南京保存。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才运至北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属陕西凤翔),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自唐代杜甫、韦应物、韩愈作歌诗以后,始显于世。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1108),将其迁到汴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一说为宋代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搜得其九,移置府学,皇祜间向传师始得其全。大观年间迁至东京(今河南洛阳)辟雍,后入内府保和殿稽古阁。元代皇庆年间移置国子监,明清两代石鼓一直安放在此。民国二十二年(1933)随第四次古物南迁,运至重庆。抗日战争爆发后运至南京保存。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才运至北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帮助 - 版权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本站所收录作品、社区话题、书库评论及本站所做之广告均属其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本站所有的作品,图书,资料均为网友更新,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立刻删除(E-MAIL:847151540@qq.com)
Copyright © 2005-2016 www.newbook8.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