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阅读书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励志 - 看看这世界 pdf电子版图书

看看这世界

下载本书


pdf格式
epub格式


分享给好友

看看这世界

作者:王小妮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 9787020104062
出版年:2015.04

10(已有人评分)

看看这世界 简介

《看看这世界》定格了诗人王小妮在某个三年里周游国内十二个省市和九个国家的“看见”。分为“出门在外”“看看这世界”“到西部去”三部分(其中有对已消失的柏林墙和巫峡古城的记录)。这位“海明威的中国姐妹”,以诗人的敏感、女性的细腻和极简的笔调,在世界的边边角角,拾起散落的诗意。

章节目录

出门在外

1. 英 雄 ⋯ 002

2. 穷 人 ⋯ 006

3. 森 林 ⋯ 009

4. 左 岸 ⋯ 012

5. 小 镇 ⋯ 015

6. 收 藏 ⋯ 018

7. 语 言 ⋯ 021

8. 果 实 ⋯ 024

9. 集 市 ⋯ 027

10. 湖 泊 ⋯ 030

11. 田 野 ⋯ 033

12. 火 车 ⋯ 036

13. 墓 地 ⋯ 039

14. 老 人 ⋯ 042

15. 河 ⋯ 045

16. 新 闻 ⋯ 048

17. 钱 币 ⋯ 051

18. 古 代 ⋯ 054

19. 美 女 ⋯ 057

20. 中国人 ⋯ 060

在墨尔本

1. 大 陆 ⋯ 065

2. 澳华展览馆 ⋯ 068

3. 六个男孩的爸爸 ⋯ 071

4. 法庭旁听 ⋯ 074

5. 澳洲华人 ⋯ 077

6. 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 080

7. 欧洲人阳娜 ⋯ 083

8. 轻松和舒适的澳洲人 ⋯ 085

9. 乞讨者 ⋯ 087

10. 原本的主人 ⋯ 089

11. 华人开店 ⋯ 091

12. 我们该保留什么 ⋯ 093

13. 百姓和艺术 ⋯ 095

14. 跨国婚姻 ⋯ 098

15. 旧货店 ⋯ 100

16. 8月15日之夜 ⋯ 103

17. 在咖啡馆 ⋯ 105

18. 理想国 ⋯ 107

19. 墨尔本旧监狱 ⋯ 111

20. 人应该住在乡村 ⋯ 115

在美国

1. 牙膏与大学 ⋯ 119

2. 万圣节 ⋯ 122

3. 密西西比与哈得逊 ⋯ 124

4. 小镇哈密尔顿 ⋯ 127

5. 大学里的教师们 ⋯ 129

6. 听 课 ⋯ 131

7. 天使之声和赤脚大仙 ⋯ 133

8. 夜生活 ⋯ 135

9. 参观一间出版社 ⋯ 137

10. 穷 人 ⋯ 139

11. 旅美中国人 ⋯ 141

12. 平凡人家的早上 ⋯ 143

13. 黄色的孩子 ⋯ 145

14. 出门旅行 ⋯ 148

15. 淘 宝 ⋯ 150

16. 牛踩出来的城市 ⋯ 152

17. 美国梦 ⋯ 155

18. 金色池塘 ⋯ 157

19. 阿法的世界 ⋯ 159

20. 阿法学汉语 ⋯ 161

在欧洲

1. 在维也纳 ⋯ 164

2. 画家埃贡·席勒 ⋯ 168

3. 维也纳“疯子院” ⋯ 171

4. 在英国 ⋯ 175

5. 柏林没有墙了 ⋯ 181

去陕北

1. 收获大白菜的人们 ⋯ 199

2. 二坛守在崖畔上 ⋯ 201

3. “革命设立在佳县” ⋯ 203

4. 卖羊的农民 ⋯ 206

5. “鲁迅”端来了面 ⋯ 207

6. 一个摆摊的老太婆 ⋯ 208

7. 太阳照耀不到的老人 ⋯ 210

8. 抚摸笨布的农民 ⋯ 213

9. 猎猎生风的人 ⋯ 215

10. 窑洞前的一母一子一孙 ⋯ 217

11. 村长和游动医生 ⋯ 219

12. 没办法听到民歌了 ⋯ 221

13. 今天的人们 ⋯ 223

14. 在夜里看秦腔 ⋯ 225

15. 李震的窑洞 ⋯ 227

去贵州

1. 他们说他们一无所有 ⋯ 230

2. 睁大了眼睛的孩子们 ⋯ 233

3. 校长和他的儿子 ⋯ 237

4. 在黑暗里贴着悬崖走 ⋯ 239

5. 背煤的人 ⋯ 242

6. 深圳来的年轻人站在山坡上 ⋯ 244

7. 拉胡琴的人 ⋯ 245

8. 一年和一生 ⋯ 247

9. 追 问 ⋯ 249

10. 远走高飞吧 ⋯ 252

11. 没吃成烤土豆 ⋯ 255

12. 大家庭在山里奔驰 ⋯ 257

巫峡的背后

1. 城 ⋯ 261

2. 山 ⋯ 265

3. 土 豆 ⋯ 267

4. 床 ⋯ 270

5. 脸 ⋯ 273

6. 粮 食 ⋯ 275

7. 腊 肉 ⋯ 277

8. 电 ⋯ 280

9. 鞋 ⋯ 282

10. 信 ⋯ 284

11. 古 城 ⋯ 286

12. 河 ⋯ 288

13. 领 导 ⋯ 290

14. 钱 ⋯ 292

15. 家 ⋯ 295

16. 结 尾 ⋯ 298

敬 畏

1. 大动物天山 ⋯ 301

2. 羊 下 水 ⋯ 302

3. 做馕的人跪着 ⋯ 303

4. 沙漠公路 ⋯ 305

5. 喀什人家 ⋯ 306

6. 清真寺里的老者 ⋯ 308

7. 头上别一只铁蝴蝶的小男孩 ⋯ 309

8. 盲人歌者 ⋯ 310

精彩片段

柏林没有墙了

去德国

柏林那道令人恐惧的墙没了,这早已经不是新闻,谁都知道的。有关柏林墙的这页历史和任何大事情一样,断然无情地被时间翻了过去。

我和徐去德国是2001年夏秋,大多数时间住在西南部,远离柏林,起初,也没有特别地想到去看柏林墙。提示了我的是一场小型演出,不是在剧场,选在一个半弧形的长廊里,在周末的晚上,演出带实验性,媒体记者们多,几乎和观众对半。剧情大致是两对男女纠葛在一起的感情冲突。语言不通,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眼花缭乱地看到这个男的跑过去安慰那个女的,这个女的在追逐抱怨那个男的,铿锵低抑的德语,最后,地上洒落一片被撕碎的红玫瑰花瓣,剧中人物痛苦的呼喊穿透这栋古老的房子,我能够看得懂的部分,是由一部幻灯机打在长廊最深处墙壁上的影像,它始终作为全剧的贯穿背景,不断地重复着柏林墙的倒塌:狂喜的人爬上了勃兰登堡门,人的身体,拳头,大铁锤,撬棍,起重机,七零八落的履带和墙上涂鸦。整场演出,只有这个我懂。

《共产党宣言》里怎么说的,凭《国际歌》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找到兄弟?我很想去看看那曾经惊心动魄的柏林墙。

大约过了一个月,我们离开南部沿西侧向德国的北方走,再坐火车从北部著名的中世纪小城吕贝克转向东,很快发觉窗外的景色不一样了,土地不再大片的油绿,有杂草有杂木丛林,断断续续有荒芜的地块,久不住人的老房子,每到一个火车站都能见到废弃了的库房,玻璃碎了,满面灰尘,站台上塌掉的座椅,很少行人的小镇里偶尔见到老人骑那种老款自行车,还有人居住的窗口并不像典型的德国人家,后者会摆满特别艳丽茂盛的花,东德的窗口也有些花,疏疏懒懒的,不知道是养得不用心,还是品种不同。

这一切的灰怆,反而使人感到某种熟悉和亲切,湿润的泥土深处特有的腥香,很像中国辽阔又疏于打理的北方原野。就在那几天,德国北部空旷天空上出现了排成人字的大雁群,“大雁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这是我变成个大人的三十年里,第一次再见到大雁飞过头顶。

虽然随身带了一本相当厚相当详细的德国地图,但是它是新版地图,没有东西两个德国的概念,我们只能根据环境推测,过了吕贝克,一定是到了原东德地区。后来查老地图,确认了当时的判断。

火车带我们去了德国最东北角的旅游地吕根岛。吕根,德国人的发音更接近“黑根”。在斯图加特认识的芭比女士就生于那儿,后来,她听说我们去了她家乡“黑根”,先是特别兴奋,然后不断摇头,我想,我能理解她频频摇头中的复杂含意。这一路东西德穿越之旅,看到了多少人去。

我问过一个留学生:人呢?

他的回答是:都跑到别的地方了。

为什么?

因为别地方有工作。

由吕根岛去柏林继续坐火车,车窗外的景致大约相同,杂乱的树林更浓密,遮住了并不明朗的日光。那天是周末,车上的人略多,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一对五十左右岁的男女,一直望窗外的景色,很少交谈,即使见到他们交谈,也听不到交谈的声响。穿着讲究的女人并不掩饰自己的表情,她总是脸侧向窗外叹气,而那男人,表情凝重。

 

柏 林

柏林是我见到的最不像德国的德国城市。它纷杂,喧嚷,现代大都市的通病。保持着当年被轰炸原貌的半废墟状的威廉二世纪念教堂下面,常常有街头摇滚乐队逗留,很大的公厕气味。从这个原属西柏林的位置能感受到这座城市饱藏着某种不好判明的生机勃勃。

在旅游局取了中文柏林地图,搜索这个大城市可以看的地方,马上看到“查理检查站展览馆”,地图上有文字注明:以柏林墙为展出主题:某区某街某号,每天九点到二十二点开放。很快决定搭地铁去看“墙”的展览馆。在地铁站台的小书报亭前惊奇地发觉一个太过熟悉的面孔。有人手里拿着的毛泽东头像,是一本期刊的封面,我过报亭去,看见摆放在橱窗玻璃后面显眼位置还有完全相同封面的几本。

那是我们向正前方向高处仰望了多少年的一张脸,他占据了整个封面,和旧记忆中的一样红光满面,只认得2001·9这几个数字,其他的字母是英文还是德文都来不及辨认,地铁已经来了。我们去看“墙”的那天,是9月4日,毛泽东离开这个世界即将满二十五周年。

查理检查站展览馆分两个部分,室内和室外。

室外部分,是设在街心的原柏林墙查理检查站,在道路中间平地而起的一座只有几平方米的简易建筑,现在看像间玩具屋似的,但是,这“玩具屋”前堆了接近一人高的沙袋。正对着检查站,立有一个高大的标牌,两侧各有一个巨幅的全副武装的军人半身照片,胸前佩戴各式功勋章,一侧是苏联军人,背对着苏联人的是美国军人。他们比真人大几倍,两个绝对端庄严肃的军人在半空里,各自面向着东西柏林,象征着他们曾经的职责。跟随着“墙”,从1961年9月22日起,这里是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剑拔弩张之地。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自1945年后德国的强大占领者,在检查站两侧部署坦克士兵,荷枪实弹日夜对峙。

曾经在西柏林一侧,有美军设立的警示牌:“你已离开了美国管辖区”。

查理检查站哨所在同样跟着“墙”的倒塌,在1990年6月22日被完全摧毁,十年后,2000年8月13日它重建。据说新建的哨所完全保持原貌,包括涂成白色的小屋中所有摆设,包括其中的卫生用品和电源管线的埋设。

这间孤立于街心的著名前检查站,引来很多游人,想和它合影,可要耐心等待。

展览馆的另一部分,是临街的三层小楼。有德国青年学生这么形容它:“在废墟中,一个协会办了个小小的博物馆,回忆成功的和失败的越墙逃亡行动,那是一个阴沉的地方,一个混合着各式各样的啤酒瓶盖、发黄的报纸碎片和上面刊载着悲剧的大杂烩。”

这是一家私人机构,像进入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家,每个展室空间都不大,比起重视展览馆文化的德国其他众多展览机构,它狭小局促,但是,每个进入者都会惊叹,这里集中了多么沉重而不同一般的“大杂烩”。

柏林墙,我原以为我对它够了解,老远跑来看展览,不过是重温,不过是来柏林的一路上惊讶于东西德原来存在这么大差异的一次印证。仔细看了“墙”,才重新理解了,人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了解局限是绝对的,那大大小小的苦难和幸福,连亲历者都没可能完全体会,何况旁观者,何况柏林墙这样重大的事件。看“墙”,想到小时候记住的一句列宁的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可惜展览馆不允许拍照,它展出的实物很多,又有多部电视机在各个角落播出有关墙的影像资料,没办法完整复述我看到的,事先我们也没有预想到,在这个不大的地方转了几乎一整天。徐去把每种逃亡过程的影片都看了,回到斯图加特的住处,他居然根据记忆,把不同的逃亡细节都画了出来。

 

逃 亡

要来说说逃亡了。表面上,整个展览注重展示逃亡过程,它们可以分成三个层面:通过地面,通过天空,通过地下。

人啊,调动了它的一切潜能,全部聪明智慧全部冒险冲动:

A.迎着哨兵子弹直接越墙冲关。

B.伪装成行李公然捆扎在汽车顶部蒙混过关。

C.把汽车发动机改装到车后箱,在前箱里藏身。

D.孩子被强塞在不可能引起怀疑的最小码行李包里。

E.改造电缆,在它的轴芯里藏人。

F.从四楼窗口把婴儿抛向西柏林。

G.日夜不息几家人联手挖地下通道。

H.自制各种潜水机械潜过河。

I.利用滑轮从高处空降孩子。

J.自制热气球,飞行器,滑翔机。

逃亡者用过的实物,手电,钳子,改装汽车,旧降落伞,油灯铁铲,各种自制机械,塞满不大的空间。还有大量照片,记录被射杀者们,血迹和墓碑和鲜花和十字架。

不逃亡不会死,但是有那么多的人毫不犹豫千辛万苦地选择了逃亡。

死或者活,在荷枪实弹下撒腿就跑,谁都知道,活着的胜算太小,但是他们宁愿一试。从1961年到1989年的二十八年间,直接死于想越过这道柏林墙的有一百七十六人。

看了墙展,才懂得了,越过它已经不是信念,在那二十八年里,它逐渐成为了人的本能。

人这种动物,他究竟肯为自由付出多大代价?

一堵墙,曾经不可逾越的,一瞬间说倒就倒了。

展览馆楼上有通向室外的小阳台,我出去透透风,恰好有一伙人在下面的检查站沙包前拍广告。四个穿艳丽紫色紧身西装的瘦高个小伙子,脸都涂成银灰色,提着超大码的黑皮包,飞一样来回穿梭越过白色的检查站,色彩啊跳极了,撞极了,反差大极了,视觉上好看极了。亏他们能想到来这地方拍广告。

展览馆出口就有“墙”卖,最小块的,比拇指指甲大一点点,要五点九马克,差不多二十四元人民币,有人怀疑它是真的。的确,任何一块水泥碎块涂抹几道油彩都可以自称柏林墙。两块大墙,高约五十厘米,宽二十多厘米,标价三千六百马克。

 

柏 林 墙

柏林墙的早期只是铁丝网,挡住那些想从东边跑到西边的德国人,是二战刚结束的上世纪50年代初,后来它逐渐改造,最终成为那道高四米满身涂鸦的水泥板,又荒诞地由最恐惧最不可逾越的“铁幕”,一夜之间被砸碎,成了引人收藏的艺术品。从结果到结果,这之间的过程在今天看来似乎并不复杂。而跟着“墙”发生的故事每一件都惊心动魄。

1961年8月12日的傍晚,在东德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夏布利希的郊区别墅里,建墙以“玫瑰行动”这样优雅的名字通告给了到场的东欧领导人。在这时候,还有六万东柏林人每天过关去西柏林工作,此前的逃亡从1945年起,从没有间断过,到1961年,已经有超过两百万东德人成了西德人。曾经有东德领导人同意给想离开的发放通行证,他们“天真”地以为那些有产阶级走了,留下来的将是坚定又可信赖的无产阶级。仅仅1960年,就有十五万人通过八十一个哨所进入西德。

1961年8月12日夜里,一百多吨铁丝网运到“墙”下,经过计算,还缺少三百多吨,立即决定由罗马尼亚紧急进口。凌晨一点,两德边界照明灯熄灭,运送铁丝网的军车到达,很快,八十一条通道关闭了六十八个。8月13日的早上,太阳照样升起,柏林人从东西两侧同时看到了高“墙”。后来,它延伸封闭了整整一百零六公里。8月14日,勃兰登堡门关闭。从此,柏林城中有一百九十二条大街被拦腰切断,“墙”的出现使柏林市中心出现了四十多公里长,三百米宽的空旷地带。1989年1月,“墙”倒塌前十个月,当时的东德领导人昂纳克说:这座墙在以后五十年或者一百年也会继续存在。就在这同一年,它不仅倒了,还有人仿照破碎斑驳的“墙”,制成一座精致的微缩断壁,作为统一自由德国的象征,送给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做生日礼物。变化实在来得过于快了。

离开查理检查站展览馆,我们沿着被保留下来的一小段柏林墙走,它已经不能随意接近,有约两米高的铁网隔离开行人,无名艺术家的涂鸦都在那些兴奋过度的日子里被“自由向往”的冲动破坏,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被敲凿得千疮百孔的水泥拼板,有些地方已经凿穿,暴露出弯曲的钢筋。印象最深的一处,凿出一个人形,正好够一个成年人来来回回不断地穿越。徐总想最接近那堵墙,他想试试它有多高。我说四米,他还是不甘心,总想试试这堵墙所代表的四米有多高。

一些旅游车路过,却不停车,只是缓缓减速慢行,让游客草草看一眼它。

一个十九岁的中国学生刚到德国说:这里的人真壮啊,任何一个德国女孩都能打趴一个中国壮汉。过了十天,他的说法变了:这里的人太散漫了,一个中国女孩恐怕能战胜他们一群男人。又过了十天,他说他要研究一下德国人和他们的历史。

 

柏林墙倒了

世界上有少数几样东西,人们拿它没办法,只能心服口服,只能五体投地,无论情感怎样,必须承认它的纯粹的力量,别妄想去质疑它。这人间的力量之一,就有柏林墙。

看过了“墙”再去看柏林,总感到它是支离破碎的。墙没了,空旷地带当时都还在,东半个城区有个别建筑还裸露着断壁,有人把墙消失以后出现的空地称作“欧洲最大的工地”。坐车出勃兰登堡门向东走,经过一站一立的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像,那是中国游客最爱照相的地方,再向东,越走越寂静萧条,有许多中国人熟悉的苏联式水泥板楼。

在德国,有人形容移民问题说:当初,我们要的是劳动者,但是“人”来了。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战争使德国国内男人数目骤减,当时允许土耳其人入境,他们担任了最繁重肮脏的劳动,没想到他们来了就不再回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就在这种时候,“墙”一夜间倒了,一千六百多万东德人可以自由出入封闭了四十四年的界限,虽然都是日耳曼民族,但是这是完全不对等的融合,工作职位社会福利都是有限的。曾经,一个冒死逃亡者落地西柏林,他受到的是英雄式的拥抱欢呼,这些镜头现在还在“墙”的展览馆里,现在看了仍旧激动人心,但是现实已经变了。摆在德国人面前的是紧跟着自由蜂拥而来的东德人,事情不是合二而一那么简单。

从墙的倒塌起,再没有什么东西让所有德国人耿耿于怀,同仇敌忾,四十四年中形成的差异很难在短时间里变成同心同德。有一个外国人说:这儿不再东西对峙,却依然南辕北辙,它是个搞不到一起的历史半成品。

1999年,德国公布的官方数字是:柏林墙倒塌后的十年间对于原东德地区的拨款,每年一百亿马克用于公路,一百亿马克用于铁路,一百亿用于电话网络。这十年里,东德地区的私营企业家由起初的一万名增加到五十万名,汽车由三百九十万辆增加到七百万辆,电话由一百八十万部增加到八百万部。巨额开支使原西德人要付出更多的税款。仅仅1998这一年,柏林市的文化预算就是十亿美元,即使这种投入,在柏林街头仍旧感觉它还有太多的事情没做,千疮百孔的地方随处可见。何况有些东西即使是钱也难以改变。

离开柏林后,经过德累斯顿回德国西南部,它的中心火车站广场成了一片工地,正在拆除列宁纪念碑,易北河边发黑的古老宫殿都在等待维修。而莱比锡火车站附近的建筑让人想起中国1967年“文革”武斗过后的狼藉。

东西两边的一部分人,沿袭着惯性,继续吸着不同的香烟,喝不同的酒,看不同的电视节目,读不同的报纸,有人渐渐感觉那座四米高的“墙”还无形地隐隐存在。这哪里是当初彻夜欣喜狂奔的人们可以预料的。

柏林墙倒得太仓促,来不及销毁的东德安全部门卷宗遗落世间,有人形容这些曾经绝密的资料,暴露了人在专政制度下的屈辱,低贱,胆怯和卑微。谁会乐于和多年来潜在暗处对自己的生活窥视告密的人待在一起?直接死于墙的人数以百计,而多年里受到“墙”的荫蔽恩惠者却以几十万,甚至百万计,这些人的突然暴露显现,又难免不带来更深更长久的内心嫉恨与咄咄不安。

 

天生宁静

2001年的9月12日早上起来,发现住处的窗外飘着德国国旗,美国国旗,巴登符腾堡州州旗。世贸中心的图像是两天后,在嵌在墙壁上的小电视上见到的,它只持续了几分钟,就有一个德国人跑过去按键换频道,屏幕上出现股市行情,他正关心这个,看见一路向下的K线图。后来我们注意到,德国公众超级冷静,甚至有点木然,他们停在电视屏幕前一小会,就默默地离开。

9月14日,是全德国降半旗悼念日,下午,去斯图加特市中心广场,见到有人正从窗口收卷巨幅旗帜,许多黑丝带迎风飘拂,街头艺人在地上用彩色粉笔画圣婴伸手向空中接一张降落中的一万元的纸币。露天吧里喝咖啡的人和往日一样悠闲。一个年轻人靠在一家瑞士刀专卖店橱窗下面,用一只小横笛吹奏《卡萨布兰集市》,让人想起好莱坞老片《毕业生》。

我始终没有弄清,德国人是天生就这么宁静,还是经历过了1945年、1989年,他们更加沉思而寡言。

 

离 开

在德国最南端进入阿尔卑斯山区的小城菲森,是去新天鹅堡的路上,我们坐一个老人赶的旅游马车,他的毡帽上别满了各种各样列宁或者镰刀斧头或者红旗的纪念章,高头大马转弯时听到他用俄语夸他的马说:好!

是俄语,在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年,我上了中学,第一天就知道要学俄语了,很快学了几个词:同志,无产阶级,毛主席万岁,缴枪不杀,还有“好”。所以,多年之后,在德国,听懂了马车夫的俄语。而在科隆大教堂前,两个正表演缓慢协奏曲的艺人看到我和徐向他面前的小盒子里放了几马克,其中那拉手风琴的年轻人突然快速又极热情地转向我们,几乎是跳跃着奏起了《喀秋莎》,围观的人们也随着节奏鼓掌,难道东方面孔就一定喜爱前苏联的歌曲?

临离开德国前,在南部城市奥格斯堡遇到了一场雨,避雨时,看见一家花花绿绿的儿童玩具店隔壁是一间主题酒吧,门口张贴着大幅的切·格瓦拉,那张看了无数遍的红黑相间头像。

有个德国朋友说:切,你们知道他吗,他在德国很红啊!

我说:知道,在中国,他也很红。

德国人有点惊奇地看我们。

切·格瓦拉,这个被塑造成为游击而生的家伙,第一次知道他,是看了一本传记,时间1975年,当时的格瓦拉传记以内部参考的形式出版,书在扉页后附一照片:穿制服和穿便装的人们围着他的尸体在担架上,指指点点,格瓦拉赤裸上身,眼睛半睁。而就在柏林墙最后筑成的前一年1960年的10月到11月,两个月的时间,他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了中国、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朝鲜,民主德国就是曾经的东德。这陈年旧事恐怕五个被访国的新一代们都不太知道也不关心了,被各种新媒介和大众消费的切·格瓦拉是另外一个了。

柏林墙倒了,当初筑它的人或者只是简单地想到强行阻断,谁会想到一堵墙的起落涉及的问题会多复杂。造墙用时一夜,拆墙用时一夜,而由“墙”带来的“墙思维”“墙空虚”“墙依恋”久久不散。

上面就是我记录下来的,我所看见和偶然了解到的和“墙”相关的事情。

看看这世界 电子版图书下载地址:

看看这世界pdf电子书下载地址

 本书有电子版,如无法下载,请加我们Q群:473290040 联系索取。



 围观:下载的电子书缺章、不完整怎么办?



 干货:电子书资源是在哪下载的?



 温馨提示:


  留言邮箱,我们会有专人把《看看这世界》这本电子书发送给您。




 已留言,预计收到资源的同学共有: